楞伽经 145:统统放下名、放下相、放下妄想,就是正智
楞伽经【六】18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六)18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这个世出世间法,原来一切法都是佛方便说,了一切法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,全部都是一心真如所显露出来的,这个时候法相达于毕竟空相,这个时候,法相的智慧完全迅速的成熟,所有的法相,一切法究竟不可得的空相,法相就成熟。简单讲:他不会死在法相里面,开大般若智慧法相就成熟,着于名相,法相就不成熟就没智慧。
接下来,就是善于了知分别处,于一切法都是如幻等,一切法,意思就是:分别幻等一切法,就是善了知,善了知分别一切法如幻,等一切法。然后自觉法,自觉趣相,自觉趣相就是,证到自觉圣智法相,简单讲它这个所谓证,其实是无证而证,证而无证,为什么呢?真如哪有能证所证呢?是方便讲证,当然就是证而无证,无证而证,所以说自觉法趣相就是,证得自觉圣智的法趣之相,怎么样?无证而证证而无证。离诸妄想,重点是离诸妄想。见性异相,当见法的体性,不生不灭的见性,见到不生不灭,简单讲彻见法的体性,这个时候,它会依体起用,起种种的异相,异相就是种种的变化,不可思议的用相妙用,次第乃至法云地,次第就是地地前进升进,一直到十地菩萨摩诃萨法云地,于其中间,这个三昧力自在神通,怎么样?满足,神通自在慢慢地完全具足,就像花开敷一样,具足充满,进入如来地,所以说得如来地已,得入如来地已种种变化,这个是指身体种种变化,为什么身体种种变化呢?要圆满普照示现其身,为什么要圆满普照示现其身?为了要成熟众生,诸佛大菩萨都有大悲心,欲成熟众生如水中月,虽然是成熟众生,但是他得如幻三昧。
所以如水中月,指的是不出不入,身体虽然在度众生,其实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,这个叫做身业无作之行,叫做普现一切众生清净心水当中,你念观世音菩萨,南无观世音菩萨,南无观世音菩萨,南无观世音菩萨,诸位!观世音菩萨,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,但看你的心清净不清净,学净土法门的人,不懂得每一分每一秒,都在提升自己的清净,那么这个心性与佛不相应,你的往生就会有疑问,如果你懂得转化,了解说佛是大慈大悲,大喜大舍的心,你时时刻刻一直提升自己,我的心要像佛陀一样,大慈大悲大喜大舍,一直提升……一直提升,那么临命终,不往生净土都不可能。为什么?你这个心就是净土了,因此要提升自己的频率,让你临命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很容易接走,要不然卡着一层厚厚的无明,怎么接呢?修净土的法门的人,不懂得转化自己提升自己,这个是修净土法门的致命伤,不要说我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!接下来就等佛来接引,关于自己的贪嗔痴,不必去管它,关于我法二执,也不会管它,讲话伤人也不管,统统否定别人也不管,讲话伤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,为什么?批判别人没修行,落入可怕的生灭见,自己不知道,所以不要去,修净土法门的人,也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,不要去说众生的过失,但看自己的心境,有没有一直转化,一直转化,就是一直向着净土。
因为心净则国土净,这一句话很重要,你怎么样可以感觉到净土,心净则国土净。所以转化自己的心,与佛的清净心(相应)是很重要的,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,今天你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,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应,那是因为至诚恳切,这个人因为至诚恳切,他的心是完全清净的,所以观世音菩萨,有身业的无作妙用,无作就是说诸佛菩萨,其实没有来去生灭增减,没有来去生灭增减。观世音菩萨就像月亮,那么你的心清净就等于水清净,月亮就影现了。所以你想要诸佛菩萨加被你,想要诸佛菩萨感应你加持你,很简单你要先加持你自己,让你的心绝对的清净,身口意完全持戒清净,至诚恳切这种心来念佛,来念观世音菩萨,那就感应力就特别地强,可是修净土的人,很少理解这样子的心,不懂、不懂,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!接下来就等往生,我现在的烦烦恼恼也不管它,我现在的心境也不提升它,统统不管,认为拜拜佛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,没那么好的事情,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的人多,那么往生的人那么地少,就是不懂法的东西。
接下来,如水中月,指的诸佛菩萨,大菩萨身业无作不出不入,示现圆满普照示现他的身,是指身业无作。怎么样?善究竟圆满具足,圆满具足十无尽句,十无尽句就是已发大悲心,普度无量无边众生,十无尽句就是无限的大悲愿力,为种种意解众生,种种意解,因为有不同的众生,就有不同的知见看法,想要了解真理,所以叫做种种意解。意就是意愿欲望,这个意、意欲,想要怎么样?解就是知解,众生就是不同,不同的众生,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的众生,分别说法,分别说法其实没有能说所说,这是佛和菩萨摩诃萨,语业无作,前面说圆照示现成熟众生,这个如水中月,这个是身业无作,这个时候,分别说法没有能说所说,都是善究竟满足已发大悲心,十无尽句发大悲愿,为了种种意欲知解,不同的众生分别说法,这是佛菩萨摩诃萨的语业无作。
是法身,如来的法身,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,这个意包括三种,如来的法身,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,简单讲就是意业无作,意业无作。这三业,如来的清净法身,或者菩萨摩诃萨证得了,真如究竟离一切法一切相,所以他的三业是离念清净,那么离念清净,凡是示现的身业都是无作,语业还是无作,意业还是无作,所以这个法身,如来的法身,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,这一个是意业无作,无作的妙智力,这个都是证得如来法身,示现身无作语无作意无作,这个是三业离念的无作清净,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。
把它贯串一下:佛说大慧: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,得无相无所有,究竟寂静不生的境界,故得菩萨欢喜地,由于亲见了不生不灭的真如,本心本如,所以心生大欢喜,得菩萨欢喜地已,永离一切外道恶趣,无住而住,正住于出世间趣向之道,并令世出世间一切的法相,得空慧究竟不可得的智慧,迅速成熟,善于了知分别如幻等一切法,证得自觉圣智法趣,证而无证无证而证,离诸妄想,他见到法的体性,本不生灭的自性,因此依体起用有种种的异相,异就是有种种的异相,起不思议的妙用,次第升进以及达到法云地,尤其从初地一直到法云地,这中间,三昧力自在神通渐渐满足,就像花的开敷具足充满,而得契入如来地,得入如来地已种种的变化,种种的变化,这个是指身,有种种的变化身,来圆满普照示现其身,为什么?以成熟善根深厚的众生,证得如来法身。如水中月不出不入,身业无作妙智力妙慧力,来普现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中,同时能够善于究竟满足,发大悲愿十无尽句,无量无上的大愿行,为种种的意欲知解不同的众生分别解说,这个是语业无作。如来的法身,离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,这是意业无作,证得如来法身,都现三业无作妙智力,三业离念清净,是名菩萨,入如如所得。
【注释】“得无所有境界故,得菩萨欢喜地”:“无所有”,即是无相,以离于空有二边之相,故是无有少法可得,一法不立之无相境界,究竟寂静不生。此谓以真如智观一切法,证真如理,唯如如智独存,即此如智亦不可得,所以说得无所有境界,登欢喜地。又,以亲见真如,故大欢喜,而入欢喜地。“正住出世间趣”:“正住”,无住而住,谓之正住。“趣”,向也,道也;以是道,故能趣向。“分别幻等一切法”:“分别”,善了知。“幻等”,如幻、如化、如影等。“自觉法趣相”:证自觉圣智法趣相。此即无证而证。“离诸妄想”:谓以无功用智,转藏识名,离能所之念,是故云“离诸妄想”。“见性异相”:彻见法之体性,而起不可思议异相之用。“异相”者,种种相也。此即所谓全体起用,化用无端。“神通开敷”:神通满足,如花之开敷。“如水中月”:谓如水中月,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;以其不依不著,应现自在,不涉功用,无来无往,不出不入,故如水中月;此为身业无作之行。“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”: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之众生,分别演说诸法;以一音演说,巧应群机,此为语业无作之行。“法身离意所作,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”:然此一切皆是菩萨法身离于心意意识之所作者,了无作念,是为意业无作之行;如是三业离念清净,随智慧行,纯一如如体,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之益。
【义贯】“大慧,菩萨摩诃萨”安“住”于“如如者”,以证“得”无相之“无所有境界”,究竟寂静不生“故”,便证“得菩萨欢喜地。得菩萨欢喜地已,”便即“永离一切外道恶趣”而能“正住”于“出世间趣”,并令世出世间一切“法相”之智迅疾“成熟”,故能善了知“分别”如“幻”、如梦“等一切法”,证“自觉”圣智“法趣相,离诸妄想”分别,“见”法体“性”,而起不可思议种种别“异相”之用,“次第”升进,“乃至”于第十“法云地,于其”(法云地)“中间”,即得“三昧力自在,神通”满足,如华“开敷”具足充满,而得如来地;证“得如来地已”,为度脱众生故,而现“利种变化”身,“圆”满普“照示现”其身,以“成熟众生”,犹“如水中月”,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,应现自在,不涉功用,无往无来,此为身业无作之行;又,“善”能“究竟满足十无尽句”之大愿行,“为种种意”欲知“解”不同之“众生,分别”演“说”诸“法”,然说而无说,此为语业无作之行;凡此一切所现身语,皆是菩萨“法身离”于心“意”意识之“所作”者,了无作念,是即意业无作;如是三业离念清净,随智慧行,“是名”为“菩萨”契“入如如所得”之利益。
【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,云何世尊,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?为各有自相宗?佛告大慧:三种自性及八识、二种无我悉入五法。】
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,云何世尊,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,就是前面所讲的,那么妄想自性、缘起自性,成自性,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,入就是摄入,如果说用现在的语言,三种自性就是等于五法,五法就是三种自性,为就是还是,为各有自相宗,自相宗就是自相之宗,意思就是:还是各有一定的相的范围,一定和范畴,或者一定的解读,或者是一定的相,叫做为各有自相宗,还是各有自相之宗,意思就是:还是各有各个一定的范围,一定的解读,一定的相,佛告大慧,三种自性及八识,二种无我悉入五法,简单讲万法离不开五法。
【义贯】“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:世尊”,是事“云何?世尊”,是否“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?”抑或“为各有自相宗?佛告大慧:三种自性及八识、二种无我悉入”于“五法”之中。【诠论】在前面,大慧问佛四门(五法一门、三自性一门、八识一门、二种无我一门)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四门,差别之相,佛只提出五法而答,并未明示其他三门,大慧因此再问:是否因为三自性可归入(并入)五法,而三自性实并无自相,因而只须要明了五法,便不须再说三自性了呢?还是说五法与三自性皆各有自相,而须逐一辨明呢?佛明显地回答说三自性是入于五法,然此答之义,即含五法与三自性亦各有自相。如果没有自相何以解说呢?何以故?因为有自相,方能摄入;所以不坏相才能摄入,坏了相,怎么摄入呢?因为有自相,方能摄入;譬如若无名、跟相,这二种之自相,譬如若无名、相二者之自相,如何能摄入妄想?意思就是妄想才会安立名,才会着这个相,着相,他才一定安立名嘛!若妄想没有自相,如何能摄入于名中?因此知佛所说之“入”,其义乃含法有自相之义。佛意谓不但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,乃至于八识、二种无我,一切诸法皆悉入于五法之中。
1100页【大慧,彼名及相,是妄想自性。大慧,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,名俱时生,如日光俱;种种相各别,分别持,是名缘起自性。大慧,正智如如者,不可坏,故名成自性。】大慧!彼名及相,现在讲到彼名跟相就是妄想自性。这妄想自性有三种名词:一个叫做遍计所执性,一个叫做妄计自性,一个叫做妄想自性,讲的由于自古以来,那么发展的这个唯识的一些名相略有所异,它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。这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。大慧!若依彼,依彼什么?前面讲的名跟相这二法所生的这个妄想,注意在这里停一下,若依彼名跟相这二法所生的妄想,停一下。反过来回过头来,复生,又生起,又生起心王还有心所法,法就是诸法,八识心王与五十一种相应心所法,生出这些诸法。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若依彼名跟相二法所生的这个妄想,再引发心王跟心所诸法,名俱时生,俱时生就是同时生,没有先后。
换句话说,名相,这些妄想又引起心王心所,这心王心所又执著名跟相,心王心所就是能缘,名相就是所缘。名相从哪里来?从妄想生出来,然后妄想生出来的名跟相,又引发心王、心所的能缘心,引发心所心王的能缘心,又执著名跟相,所以就是妄想断不了,名俱时生就是同时而生,就是俱时生,非有先后次第而生起,就像日与光俱时而生,如日光俱。诸位这个“日”跟“光”中间,要写一个“与”,日,太阳跟它的光线,见到(太阳)光线就一定见到太阳,见到太阳就一定见到光线,就是这个意思。意思就是说,有心王心所就有名跟相,有名跟相又引发心王心所,所以,名俱时同时生,就像日跟光俱时而生。种种相就是种种不同的相,各有种种的差别,诸位种种相各有种种的差别,叫做分别持,分别持就是任持自性,任持自性诸法叫做分别持,持就是任持。
这个诸位现在把笔放下来,放下来。因为这个不解释看不懂。在唯识学里面有一种名相叫做任持自性,依于轨道任持自性。依于轨道什么意思?譬如说这是一个杯子,杯子有一定的轨道,上面圆圈,它有一定的轨道(即上面杯子边缘是一个圆),一定的轨道(圆)这样绕转,依于轨道,底下是平的,依于轨道中间是空的,一定的轨道,显示出杯子的相,任持自性,依于一定的轨道任持自性。譬如说这是抚尺,依于一定的轨道(即抚尺表面边线),任于(抚尺表面边线)一定的轨道,然后我们能够显出这个相。显出这个相叫做分别持,持就是任持诸法。换句话说,种种的异相各有差别,各别分别任持诸法,换句话说种种的不同的相有种种的差别,有的大有的小,有的长短方圆,然后它们有一定的轨道,自己在运作,大小方圆长短等等,分别任持诸法,是名缘起自性。这缘起自性简单讲就是能缘的妄想心,当然就是指心王心所,与所缘的名跟相一直互为缘起,叫做缘起自性。缘起自性用你听得懂的名词,叫做能所不断,叫做缘起自性,然后妄想自性怎么来?妄想自性就是名跟相由心创立出来的,叫做妄想自性,由妄想创立的名跟相,然后引发心王跟心所,心王心所是能缘心,名相是所缘境,继续能所不断,这个叫做缘起自性。
那么大慧,正智如如者,什么叫做正确的智慧?统统放下名、放下相,放下心王心所,放下缘起自性,简单讲放下妄想自性,往下缘起自性,换句话说放下名、相、妄想,就是正智。没有一样放不下,假名、假相统统放下,妄想也放下。大慧!正智如如者不可坏,不可坏就是我们讲的亘古以来长存,不可坏,故名成自性,所以这个不可坏,就是如来的法身智慧它是不可坏。我们学佛的目的,就是开采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,佛性就是究竟的如来的法身,我们跟如来是平等的,因此讲空无自性,就是万法不可得,体性不可得,讲缘起有其自性是不可以坏缘起,这样你才可以有办法解读,还有不可以坏真心,就是如来的法身叫做不可坏,因此讲不可坏相,不可坏因果相,叫做缘起有其自性,牛有牛的自性,马有马的自性,人有人的自性,不可坏缘起,这讲有其自性,不可坏真心,讲真如有其自性,但是讲真如有其自性,不是说真如著自性见,也意思就是亘古以来,它一直存在、一直存在,并不是说真如,真如有其自性,一般人会著于自性见,所以佛的说法很辛苦,又怕你落入断灭见,又怕你落入常见,变成说讲有是为了破除这个空;讲空是破除这个有。
譬如说你著于世间生灭的有,佛就用诸法非有的空来破除你,那么二乘人著于空,所以佛就用说诸法真如自性它是非空不可坏。好!如果佛要强调万法都是真如,意思它就是讲非有非无,这要让你进入绝对的真如,那叫做万法离于有无,有无是生灭,所以佛说法他很辛苦。众生著有,佛陀就讲空;二乘人著空,佛陀说诸法真常,它非空。好!因此诸法非有非无,又显示真如本自存在,本自存在。所以大慧!正智如如不可坏,故名成自性。这成自性,缘起自性又叫做依他起自性,依他起就是,他就是条件,依着条件起来的就是缘起自性。你看到这些名相,其实它是同一个。那么成自性又叫做圆成实自性,又叫做圆成实性,这三个名相统统是讲同一个。贯串一下:佛说大慧!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。大慧!若依彼名相妄想,依彼名相二法所产生的妄想,停一下,复,又生起诸法,又生起心王心所这个诸法,名俱时生就是同时生起,就像见到日一定有光,见到(阳)光就一定有日。种种异相各有差别,他们分别任持诸法的自性,是名缘起自性,能缘的妄想心与所缘的名相一直互为缘起,叫做缘起自性。大慧!正智如如者不可坏,故名成自性。
【注释】“彼名及相,是妄想自性”:此为解说三自性中之“妄想自性”,为摄入于五法之“名”及“相”二法。换句话说名跟相都是人类妄想创造出来的,叫做妄想自性。“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,”心就是八识心王,心法就是心所法,就是五十一心所,“名俱时生”:此下为说明三自性中之“缘起自性”,为入于五法中之“妄想”。此谓若依彼名相二法而起之妄想分别,因而复生起诸心王、心所诸法,名为俱时而生。“俱时生”,同时俱起。“如日光俱”:如日与光乃俱时生,不得相离,非先有日再有光,或先有光再有日。“种种相各别,分别持,是名缘起自性”:因此,一切法之种种异相,各有差别,亦即各有其自相,以心见诸相各有差别,而得分别任持诸法,此为心境互为缘起(互相为缘而起),故名为缘起自性。因此说三自性中之“缘起自性”,为摄入五法中之“妄想”。为什么叫做妄想?因为能所不断叫做妄想。诸位!前面讲的是妄想自性,这里讲的是妄想,这个不一样。妄想自性是三自性,妄想是五法里面其中第三个叫做妄想,你不能把这个名相搞错了。
“正智如如者,不可坏,故名成自性”: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,为离一切名、相、妄想,故非有作;非有造作。以非有造作,是故不可坏,简单讲真如不可坏,因为他不是生灭法,诸位!妄动这个有生灭法,若如如不动,虚妄则灭,生灭法则不可得,非生灭法故;是故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。是故三自性之“圆成自性”为摄入于五法之正智、如如。圆成自性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叫做圆满成就实智性,圆满成就实智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圆满的清净自性,同时有证量的境界,就是成就了一切法,叫做圆满成就实智性,就是真如是实的,不是虚的,不是生灭的,是真实的,那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、究竟的法身的智慧,为摄入于五法的正智、如如。诸位!如如是体,正智是用。
【义贯】“大慧,”云何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?谓“彼”五法中之“名及相”,即“是”三自性中之“妄想自性”,以妄想之自性,即依名相计著而成,故三自性之妄想自性,为摄入五法之名与相二法之中。“大慧,若依彼”名相二法之“妄想”分别而“生”起之“心”王、“心”所诸“法、什么叫做生起?叫做互动。“若依彼”名相二法之“妄想”分别,而又“生”起之“心”王、“心”所诸“法”、名”为“俱时”而“生”,非有先后次第生起之相,“如日”与“光”共“俱”而生,不得相离;是故一切诸法之“种种相各”有差“别”,以众生心见诸相各有差别,而得“分别”任“持”诸法,任持诸法就是存在种种的差别相,叫做任持诸法,任持就是保存,保存种种的假相,此为心境互为缘起(互相为缘而起),“是名”为“缘起自性”,是故三自性之缘起自性,入于五法之妄想。“大慧”,五法中之“正智”及“如如者”,乃离于一切名、一切相、一切妄想,故非有作,“非有作”就是无作,故“不可坏”,凡是有所造作的,凡是有所造作的就统统会坏,凡是本来具足的,那个就是不会坏,不会坏,所以我们修行,就是要开采那个本来具足的,那么如果说佛性,如果我们不修行,那显露不出来,显露不出来。
本来具足是本来具足啊,但是你不修行那没有用啊,必须要假借事相修行,才能证得无生的理体啊,理跟事都要圆融,所以我们的真如本性、圆成实智性它不可坏,以非生灭法故。“故”正智、如如“名”为圆“成自性”,为什么正智跟如如摄为圆成实智性呢?因为有智才能证如,有如的体才能显智,所以正智是用,如如是体,所以师父在前几堂课就告诉你:没有如如的智,是不能证得法身的,因此说卫生纸能够成佛,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诸位那个会闹笑话的。你说山上的一块大石头它也可以成佛,那会闹笑话的,它没有正智它没有如如如何证得法身呢?它有无生的理,可是必须由正智来证得啊,入如如的体啊,那石头有吗?那这些山河大地都可以成佛,那你坐在这边这么辛苦做什么?还那么拼,拼得快流鼻血。所以修学佛道的人,三藏如果不通,理论如果不通乱讲法,这是有罪过的。搞一个连外在的山河大地石头都可以成佛,那这个怎么办呢?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,是故三自性之圆成自性,为摄入五法中之正智、如如。
好,把这一张拿出来,这一张拿出来。这一张就是老身我写的。因为本来我请他们要打字。哎呀!这个字师父写得不错嘛,那就把它保留一下,很少人能看到我真正的笔迹,很少人能看到我真正的写字,这就是我写的,这个就是师父写的字。
《楞伽经(义贯)》之1101的《义贯》补充资料:五法、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、三自性,那画这个格子起来,就很清楚。名、相就是妄想自性,妄想自性摄入名跟相,为什么?名跟相就是由妄想创立出来的,人类由种种的妄想,著这个相,相安立一个名。大象有大象的相、大象的名,对不对?那么妄想自性又叫做遍计所执性,又叫做妄计自性。由于自古以来,研究唯识的人很多,这个妄想自性跟上面这个五法的妄想很容易混乱,后来的人就把它改成遍计所执性,因为妄想自性是三自性,妄想是五法,因为很容易混乱,后来有的人说遍计所执性。
接下来,这个名、相会引发心王、心所,引发心王跟心所,心王心所有能缘、名相为所缘,心境能缘所缘,能缘所缘互为缘起,所以互为缘起,就是(能缘)心、(所缘)境都是妄想所生,叫做缘起自性,这缘起自性摄入妄想,由于能所不断妄想就不断。妄想创立了名相,结果变成能所不断的妄想,就是缘起自性(即依他起自性)。接下来,注意!放掉名相妄想,放掉前面三个,才有后面两个,放下前面的名、相、妄想,简单讲就是了悟名不可得、相不可得、妄想不可得,欸!真如正智就显现,正智就显现,最后就是体性如如。所以这个妄想,底下,缘起自性,又叫做依他起性,必须借重条件。那么圆成实智性有三个:一个叫做成自性,一个叫做圆成自性,一个叫做圆成实智性,指的统统是同一个。那么如果不列出这一张,你自己要看这个会乱掉,怕会乱掉,这样看完全清楚了,完全清楚了。
1102页【复次大慧,自心现妄想,八种分别,谓识藏、意、意识、及五识身相者,不实相,妄想故,我我所二摄受灭,二无我生。是故大慧,此五法者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自觉圣智、诸地相续次第,一切佛法悉入其中。】解释一下,说:复次大慧!如果依着我们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,那么就会掉进生灭的意识心,那么就会有八种分别之识生起,所谓八种之识怎么来的呢?就是因境而起,都是著于外境而引起的粗糙生灭,还有微细的生灭,就是有八种分别之识生起,谓识藏就是第八意识,意就是第七意识,意识就是第六意识,以及五识身相就是前五识。不实相就是妄想。
接下来,就是讲修行了:如果你修行能力够,就能够令我、我所二摄受计著灭,灭就是寂灭。如果能够有所修行,放下那个我执,我、我所二摄受计著寂灭,灭就是寂灭。诸位!在《阿含经》有一个重要的提示,就是说:你不要去管那个我所,但破我执,我所就跟着破,你内心里面只要执著五蕴身,所有拥有的东西(我所)它就会跑出来,所以我、我所,这里还附带一个,我所是附带讲的,你著一个我相,我所相就一定出来。意思就是修行了悟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其实是一切法无我,这样子那个我所相自然就破。所以,这个我还有附带的我所,二摄受灭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计著寂灭了。二无我智慧就生起,要通达到二无我,就是有所智慧的。是故大慧,此五法者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自觉圣智,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。
再把它贯串一下:复次大慧,如果依着于自心所,自心所现的那种妄想,就有种种八种的分别,种种八种的分别的识心,微细跟粗糙就会起来。那么哪八种呢?谓识藏就是第八意识,还有第七意识就是末那识,还有就是第六意识,还有前五识身相者。那么不实相,当然就是妄想相了。
接下来讲修行:如果修行达到一种程度,则能令我、我所二摄受灭,那么灭除就是计著就寂灭,那么二无我的智慧就会生起。是故大慧,此五法,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自觉圣智,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。那么如果你能够把《楞严》、《楞伽》研究研读彻底地通达,那等于看了小部的《大藏经》一遍,因为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嘛。所以,整部《大藏经》讲的,不能离开《楞严》和《楞伽》的思想,只是说扩大或者是浓缩而已,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这两本经典。那么师父为什么不引用、尽量不讲这个论,因为论是祖师讲的,论是问答问答在发挥,我所选择的,是让你没话说的,《楞严经》是佛讲的,《楞伽经》是佛讲的。诸位!佛法起于印度,那么印度佛陀所说的,有某一些主体性,而真正伟大的大乘,真正的圆满成就,是在中国大陆的祖师,中国大陆的祖师把这个论发挥到极点,发挥到极点。真正完成大乘的,究竟的圆满的,是中国大陆的祖师,他一直发挥、一直发挥。
像《阿含》、唯识跟中观,不是讲有就是讲空嘛,唯识跟中观缘自于《阿含经》的思想,但是《阿含经》的思想还是有不够的地方,因此来到中国汉地这个地方,这些论师再继续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,所以大乘佛法虽是佛说的,而真正完成大乘圆满的思想,是中国大陆这些祖师,也因此你看这些论典,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十住毗婆沙论》等等,《唯识论》等等这些论典,一打开来都是后来祖师把它更详细地去讨论,把它节录起来,《大智度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,就一直发挥一直发挥、一直发挥,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是外来的法师,像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这些,那么这个莲花生大士他是接近巴勒斯坦那边的人,也简单讲是中东的人,那后来的宗喀巴大师呢?他是青海的人,那么这两位呢?在西藏密教被尊称为都是佛的这个等级的,就是都非常非常的尊敬,他们有他们的祖师,那么他们也有他们的论典。那么在汉地这个地方来,是真正完成大乘究竟义的,完成佛陀的大乘最重要的还是“(古)中国(汉地)”的祖师。
【注释】“自心现妄想,八种分别”:若依著自心现妄想,即有八种分别之法起,即指八识。此自心现相,即含相、名、妄想三法。“五识身相”:“身”,为聚集义,亦即复数、多数之义。因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一起谈叫做身相,众多的意思。因为五是众多嘛,叫做五识身相。“不实相,妄想故”:谓八种识皆是虚妄不实之相,以依妄想而有故。“我我所二摄受灭,二无我生”:若能令我、我所二种计著灭,二无我智即得生起,以妄灭,故含正智、如如。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若依著“自心现”之“妄想”,即有“八种分别”之识生起,“谓”第八“识藏”,第七末那“意”识、第六“意识、及”前“五识身相者”,此八种识皆是虚妄“不实”之“相”,以其皆为依“妄想”而起“故”。若能令“我”及“我所二”种“摄受”计著寂“灭”者,则“二无我”智即得“生”起,此即是正智、如如;是故八识、二种无我皆为摄入于五法之中。“是故大慧,此五法者,”不但“声闻、缘觉、菩萨”之一切修因证果,及“如来”所证之“自觉圣智”,以及一切贤圣之“诸地相续”修证“次第”,皆摄入其中,乃至“一切佛法”亦“悉入其中”。【诠论】此节为别明八识、二无我入于五法之中。谓将自心所现之境界,立为我所,也即是“名”、“相”二法成就;复于此等名、相起执著,计“我”为能分别彼等诸法者,而生起八识,即名为妄想。若能了达此心境不实,即名为正智、如如。经文接着又谓一切三乘贤圣之修因证果,皆入于此五法中,乃至佛之自觉圣智,以及一切佛法,亦皆入于五法之中,故知五法为一切修证之总相。
1104页【复次大慧,五法者,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。大慧,相者,若处所、形相、色像等现,是名为相。若彼有如是相,名为缾等,即此非余,是说为名。施设众名,显示诸相,瓶等、心心法,是名妄想。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,始终无觉,于诸法无展转,离不实妄想,是名如如。真实决定,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是如相,我及诸佛随顺入处,普为众生如实演说,施设显示,于彼随入正觉,不断不常,妄想不起,随顺自觉圣趣,一切外道、声闻、缘觉所不得相,是名正智。】这一段在告诉大家如何能得佛的正智,而契入如如。
复次大慧!什么是五法?就是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。大慧!什么是相呢?就是我们拥有的一个空间,就是处所,还有形相、色像等等,简单,有时空有相,是名为相。若处所,处所就是空间,若形相、若色像等等现,是名为相。简单就是时空所显露的缘起法,统统叫做相。若彼有如是相,如果彼有如是相,例如名为瓶等,譬如说瓶子就不是其他的相,名为瓶等,即此非余,是说为名,瓶子有瓶子的名,瓶子有瓶子的相,那么树有树的相,树有树的名,不可以混乱,所以名为瓶等。缾子,名字叫做瓶,就有瓶的相、有瓶子的名,即此非余,跟其他无关,是说为名。安排了这个名,就是瓶子的专有名。
施设众名是为了显示诸相,大象、人相、马相、牛相、羊相,施设众名当然就显示诸相,所以你一讲就知道,相就由心中显露出来。你讲马,谁没看过马呢?狗,到处都是狗,狗相。所以施设众名显示诸相,后面这个举个例子。瓶,就是例如这个瓶子,安立瓶子这个名,是为了显示瓶的相,其他依此类推。瓶,这个是举例子,意思就是施设众名显示诸相,安立一个瓶子这个名,就是显示瓶子的相,叫做瓶等。这些又生起了心王、心所法,叫做是名妄想。
彼名彼相,从究竟佛的正知正见、正智慧来观照一下,彼名彼相都是空无自性,毕竟不可得。由于境界、名、相毕竟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本来就如,只是你没发现而已,没有发现而已。所以始终,众生愚痴的凡夫,始终无觉就是本无所觉,也无能觉悟的心,这些境界本如,一切法本自无生。为什么众生每天追求到一直到老病死,尚且不会觉悟呢?因为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,意思就是境本来就空,境本来就如,何以这些愚痴的凡夫始终本无所觉悟,也无能觉悟这颗心?于是诸法无复展转生灭,即于证得不生不灭。如果证得了无能觉所觉,那么就(是)觉悟的人。那么凡夫呢?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证得能觉所觉都不可得。证得能觉所觉不可得的时候,于诸法就不会再辗转,就不会再生灭,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的意思,离于能所。那么离于能所,就是离开不实的妄想,这个叫做如如。
那么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是真如之相,体悟到无有少法可得,那么这个就是真如之相,这个真如之相我以及诸佛随顺入处,注意!随顺真如你才能成佛,随顺真如本心不生不灭,才是入于不生灭真如的入处,才是诸佛随顺,诸佛就是随顺法界性、真如自性。这个真如之相,我及诸佛是随顺法界证入之处,这个入处就是证入,原来一切法都是如,众生一切法都是妄。普为众生依如实法来演说,因为一切法皆如,你一切法不如就是妄,施设来显示,于彼随,随就是随顺,悟入正等正觉,入于佛的正见,那么了一切法不断不常,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,因为断见常见是一种妄想,是一种分别,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,不断不常,因此妄想不起,随顺自觉圣智趣向于如如,顿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能证得之相,是名其正智,然后能够利益众生。前面讲,先讲如如是体,依体起妙智就是正智,那么有了正智,就可以利益众生。
这一段把它贯串一下:复次大慧!五法者,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。大慧,相者,若处所、若形相、若色像等显现,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相。若彼有如是相,然后加一个名,名为瓶等,瓶子就是瓶子,不是其他的名,即此非余,就是有瓶相就有瓶的名,即此非余,是说为名。施设众名,显示诸相,例如瓶等,以瓶的名显示瓶的相,有瓶的相一定有瓶的名,非余,跟其他没有关系,它是专用的,这些名跟相又引发了心王心所法,这个就叫做妄想。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,于境界本如,始终其实本无能觉也无所觉,但是愚痴的凡夫没有觉悟,但是圣人始终离于能觉所觉,那么于是诸法就无复展转,也不会再生灭,那么证得不生不灭,离于不实妄想,是名如如。
真实决定,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是如相,那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之相,这个真如之相有什么好处呢?此真如之相是我及诸佛随顺法界证入之处,简单讲十方诸佛都是随顺真如。诸位!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,(注意!此处的“众生”,是整体,而不是个体、某一个人。——整理者自解)你跟众生对干,那么就是不随顺真如。为什么叫你恒顺众生呢?为什么叫你随喜功德?其实这个都是真如心来显现,来告诉你的。所以一个真正悟道的人,是非常有修养的,他恒顺众生也恒顺真如。普为众生依如实法演说,施设显示。于彼随顺悟入正等正觉,一切法不断不常,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,妄想分别一不起来,那么就随顺自觉圣趣,这个时候就顿超一切外道、声闻、缘觉所不能证得之相,是名为其正智。这个时候以如如体起正智用,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。
【注释】“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”:前面所说五法之次序为:“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”,如是次第,其意义主要是依自行而言,故由末返本;此处之五法次第,其作用又兼化他,所以由本出末。以“相”为本,“名”为末故。“若彼有如是相,名为缾等,即此非余,是说为名”:若执彼诸法有如是之定相,而立其名为瓶等,且计著即是此名,而非其余之名能显示此相,是说为“名”。“施设众名,显示诸相,瓶等,心心法,是名妄想”:若建立施设众名,以表显诸相,如以瓶之名来显示瓶之相等,是为依分别自心现境,而起心王心所诸法,是名为妄想。“彼名彼相,毕竟不可得”:若如实觉了彼名与相,唯心所现,毕竟无体,不可执取,了不可得,则达一切境本如。“始终无觉”:以境本如故,则了实无有“所觉”;以了无有所觉故,故“能觉”亦亡;照了无有能觉所觉,故若“始”、若“终”皆亦无有能觉、所觉;如是即能所双泯,而达心境如如。那么凡夫也是一样,凡夫没有所觉也没有能觉,那是根本不觉,那么达到究竟一样,也是没能觉没所觉,可是他是最究竟觉,名相都一样,但是心境完全不一样。
“于诸法无展转”:以心境皆如,故能于诸法无复展转生灭,而证不生不灭。“离不实妄想,是名如如”:以证不生不灭,故即顿离一切不实妄想,契入于如之体,契入于如体,是名为如如。以心境俱如,故名如如。“真实决定,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是如相”:若了真如实在决定,无有二相,一切法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即是真如之相。真如之相就是毕竟无相。“我及诸佛随顺入处”:此真如之相,乃我及诸佛随顺法性证入之处。那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,那么随顺真如就是随顺众生。为什么?无诤故。所以佛弟子第一个步骤,要做到随顺众生,就是随顺真如。何以随顺真如才能够随顺诸佛法性证入之处?因为无诤故,它没有能所,没有东西可以诤论。“普为众生如实演说,施设显示”:如来自证如体之后,普遍为一切众生依如实法而开示演说,施设众法门以显示此如相,此即是由如如而起正智利生。“于彼随入正觉,不断不常,妄想不起”:若于彼如如正智,随顺而悟入正觉之体,即不堕于断常二见,彻见一切法不断不常,因此离于一切妄想分别。那么为什么讲离于一切妄想分别呢?禅宗讲:动念即乖。简单讲动念它就是一种妄想,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如如离念,如如离相,离念。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五法者”,为“相、名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”。“大慧”,此中之“相者”,谓“若”见有“处所、形”状“相”貌、“色像等现,是名为相。若”执“彼”诸法“有如是”之定“相”,而立其“名为瓶等”,且计著“即”是“此”名,而“非”其“余”之名能表显此相,“是说为名”,此乃由相而得名(由相立名)。复次,若由“施设众名”,以了别“显示诸相”,如以“瓶”之名,以表显瓶之相“等”,是为依自心现境而生起“心”王、“心”所诸“法,是名”为“妄想”之行相。若如实觉了“彼名”及“彼相”乃唯心所现,“毕竟”无体,了“不可得”,则了达一切境本如。以了一切境如故,即见若“始”若“终”实“无”有能“觉”所觉,能所双亡,故达此心如。
心境皆如,故能“于诸法无”复“展转”生灭,证不生不灭之体,而顿“离”一切“不实妄想,是名”为“如如”。若了“真”如“实”在、“决定”,无有变灭,无有二相,无有二相就是无有心境二相。无有心境二相,一切法“究竟自性不可得,彼”即“是”真“如”之“相”;而此真如之相,乃“我及诸佛随顺”法性证“入”之“处”;法性就是真如,就是无论佛出世不出世,法性就是法界性,法界性就是真如理。我及诸佛自证之后,“普”遍“为”一切“众生”,依“如实”法开示“演说,施设”众法门,以“显示”此如相,此即由如如之体,而起正智之用。依体起用,那么如如之体起正智之妙用,那么如果是由无明而起呢?那么就是烦恼妄用。若能“于彼”如如所显之正智,“随”顺而悟“入正觉”之体,即得彻见一切法“不断不常”,离于断常,故一切“妄想”分别即“不”再生“起”,而得“随顺”如来“自觉圣”智之所“趣”,顿超“一切外道、声闻、缘觉所不”能证“得”之“相,是名”为“正智”之行相。
【诠论】如上面注释中所示,五法之次序,此节与前面所说者有所不同。因为前面只从根境上来说,故由末至本,来表明真妄之关系,亦即是从妄返真,阐明修证之次序:谓因“名”而溯其“相”,意思就是有名就一定找到相,(未完)
楞伽经 127:你现在的一举一动一个造作,统统影响到你临命终往生
楞伽经 128:法身意思就是:得大解脱、得大自在,证量的解脱境界
楞伽经 130:停留在经典上看看、说说是很悲哀的,经验第一义谛才是可贵的修行
楞伽经 131:正统的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都是以法为乐,以传法身慧命为己任
楞伽经 132:比丘要试验自己的定力,远远不如远离女众,比丘尼也是一样
楞伽经 133:修行人以无相见者为殊胜,就是见一切法非相,见一切法空相
楞伽经 134:你要能放得下,不必跑到千里参名师,放得下你的心就是你的善知识
楞伽经 135:佛法是纯阳不是阴阳,修阴阳法不符合佛的正见和戒律的
楞伽经 136: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,佛陀把最严重的断灭见排在第一
楞伽经 137:说去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转化的工程,心一直转化变成净土的因
楞伽经 138:说我永远爱着你那是骗人的,不要期盼在某时空定位某事情是永恒的
楞伽经 139:如果弃舍了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,佛种就会断,弘法利生很重要
楞伽经 140:好的习惯你要培养,恶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做,会变成习气很难断
楞伽经 141:无间的修行就是修行充满念念般若智慧不被烦恼所间隔,念念起观照
楞伽经 142:把别人判为魔道或者是不对,认为我就是真,这个就是魔的心
楞伽经 143: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,六道轮回改头换面互有高下,很公平的
楞伽经 144:只要是大乘的佛弟子,楞严跟楞伽是必修的,没有任何的选择